为系统回顾、梳理和研究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分析当下我国公共艺术发展中的问题,为我国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公共艺术文献专项研究。为确保本次研究的学术性、权威性,以及文献资料的鲜活性、有效性,研究团队近期将走访多位公共艺术不同从业领域的艺术大家,近距离地聆听他们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听取他们关于中国当下公共艺术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项目主持:王中
项目执行:武定宇
采 访 人:李雷、李小川
采访助理:鲍妮娜
采访拍摄:王海利
景育民,中国当代著名雕塑与公共艺术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部长,中国《雕塑》编委,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中国雕塑院特聘专家,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曾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大展雕塑类最高奖(银奖),两度获得"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及"中国环境艺术最佳范例奖"。多项大型实验性公共艺术作品或项目在国内外落成。
在采访过程中,景育民先生主要就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公共艺术的观念演变与本土化问题,高校公共艺术学科建设现状和问题,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天津市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方向等具体问题给出了其专业见解。下面是访谈的一些精彩片段:
李小川
以您多年的雕塑创作与相关工作,您觉得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是对等的吗?您怎么看这两者的关系?
景育民
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不是对等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一切艺术形式,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概念,而城市雕塑是一个单体。
公共艺术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城市雕塑、壁画、传统园艺、建筑、景观、公共设施、新媒体艺术、大地艺术等形式,也包括表演、活动、节庆等动态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城市雕塑只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它们没有对等的关系。在中国,我们往往把公共艺术指代为城市雕塑,其实这是一种概念的误用,因为城市雕塑的概念被公众普遍的认同,所以当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在谈到公共艺术时,为了与社会公众达成妥协,会用城市雕塑这个词来指代公共艺术。
李雷
请您从您个人的作品出发谈谈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公共空间带来的影响?
景育民
我认为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一定是通过形式与观念阐释一个在物质城市中所产生的一种很好的文化形态或城市诗学,因为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很可能不是一个单品,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是一个场所,我想要表述的是这样一个观念。
这几年我也有一些觉得值得回味的作品,比如说我在北戴河火车站做的一件大型的装配艺术《对接·启程》。《对接·启程》使用的材料一些是旧火车的复制,还有旧铁轨、旧枕木的收集,将这些重新呈现在一个新火车站的对面,构成一种对话的关系,同时又应用了新媒介,用动漫、影像构成一个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我将北戴河的历史元素和当下人民的生活构成一种穿越的关系,因此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对接·启程》,“对接”是铁道的专属名词,“启程”是一个理念,也是时间的概念,这样就让新的火车站和旧的火车站之间、城市历史和当代公众之间产生了对话,我把这些放置在一种公共的场所、场域中来呈现,并通过装饰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件作品是我从时间概念上值得总结的一件作品。
我还有一件作品叫《行囊——从长春到N个城市》,是我制作了一个不锈钢的大皮包,这个皮包有一种社会时尚消费的痕迹。我的这件作品在一个城市展出后,再由这个城市的市民、领导一起用这个城市的土壤和花草去种植,这是我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曾经造成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歉意的态度,这件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观念和形式的提出,还有一种互动性的表达方式,现在这件作品已经走过8个城市。通过从一个城市转递给另外一个城市,我提出一个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方式走进公共生活,影响市民对生态、人文、生活之间的思考。
李小川
请您以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的身份谈谈中国公共艺术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包括天美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和主张?
景育民
刚才我们谈到了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么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适应是必然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整个社会的准备不足,缺少专业性人才,我们现在建设公共艺术学科实际上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学院教育,还应该是一种国民教育。相比于学院教育这种精英人才和专业人士的培养,国民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非常重要,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包括对城市管理者的教育。
从现在的学科建设上讲,我们天津美院目前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吸取国内外的学科经验。中国的公共艺术学科建立和教育,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都探索了将近十年甚至超过十年,它们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我们要努力吸取。但我们也要走我们的路,我们的路应该是通过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的一种新思维、新形态来构成学科的主体,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当代的思考。公共艺术的发展是流变的、开放的、多元的,因此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不仅要谈公共艺术本体,还要涉及到文化的多元化、艺术表现方式的多元化等,我认为要适应这些,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要结合这些特点。
李雷
文化部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来主办中国公共艺术专题展,对此您怎么看?您对本次展览有什么建议或者期待?
景育民
我认为这次大会的举行应该是在对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路程以及成果的梳理与总结,对于中国公共艺术发展以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现状来讲,这个会议非常及时,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应该说相对有些滞后。我们这个会议应该尽早一些举行,但是不管怎样,它终于到来了,因此我认为这次会议已经是一个信号,它预示着中国公共艺术时代的真正到来。
我认为这次展览应该更加强调学术性和案例性,学术性是理论层面的,是已经在整个公共艺术理论或整个学术结构的形而上下之间的一个有效的衔接。但我们不应停留在理论的探索上,更应该产生于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公共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公共艺术是比任何其它艺术形式更具有实验性的形式,因此,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是这次展览能够形成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成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发表评论
请登录